九、华社
华人简史
在柬埔寨的华人和华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1890年柬埔寨的华侨华人达到13万,60年代末,估计有42万。后来由于柬埔寨国内政治局势多次剧烈演变,华侨华人的数量明显减少。到了90年代,随着全面和平的实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柬埔寨和中国的关系改善和加强,都使柬埔寨华人华侨的数量回升,但绝大多数的华侨已经加入柬埔寨国籍,成为柬埔寨民族的一部分。柬埔寨政府不再颁发华侨身份证,华人已经完全融入柬埔寨社会。柬埔寨政府在经济上和文化对华人和柬埔寨人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不歧视华人。
柬埔寨官方没有关于柬埔寨华人华侨的准确数字。1998年柬埔寨在大选前进行的人口普查估计,华人大约占全国1,100万人口中的3%,即30多万。但椐了解情况的柬埔寨华社领袖估计,人数应在50万左右,其中首都金边大约有10万。其余的主要集中在马德望、干丹、贡布、磅湛、波萝勉和暹粒省等经济比发达地区。
华人社团
1991年柬埔寨政府开始放宽华人政策,在政府的支持下,柬埔寨华人理事会宣告成立。随着柬埔寨和中国友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柬埔寨华人理事会会务活跃,在柬埔寨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各省分会的陆续成立,柬华总会成立。柬华总会已经在柬埔寨24个省市中建立了16个省市级分会。其附属机构到2001年6月13日,已经达到103个。
柬华总会是柬埔寨政府和海外华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海外华人、中国大陆的商务考察投资和文化代表团到柬埔寨访问的时候,都会拜访柬华总会,了解情况,寻求帮助。柬华总会在当地也扮演慈善机构的角色,主要是推动华文教育,保持华人的风俗文化传统,保护华人寺庙,组织舞狮团等。
柬埔寨的华人很早就建立了5大宗乡会馆。1871年,当时在柬埔寨的法国殖民者就采取帮长制统治华侨和华人,并且规定,所有各方言柬埔寨华人都必须加入所属的帮会。按照不同的方言群划分为5大帮会。各帮会领导人由选举产生,法国副总督任命。这种帮会管理制度一直到1958年才被废止。
现在柬埔寨共有5个宗乡会馆:潮洲会馆、福建会馆、广肇会馆、客属会馆、海南会馆。这些会馆的主席是柬华总会的当然副会长或者常务理事。这种做法有利于柬埔寨华社的团结和发展。
按照人数的多少,最大的是潮洲帮,以下为广肇、海南、客家和福建。潮洲帮人数大约占华人华侨的70%以上,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揭阳、潮阳和普宁等地。广肇帮人数大约占10%,主要来自南海、三水、东莞、新会、室安和花县等地。海南帮占8%左右,主要来自文昌、万宁。客家帮占3%左右,主要来自兴宁、紫金、梅县和大埔等地。福建帮人数占2%,主要来自泉州、同安、漳州和厦门。
除了宗乡会馆,柬埔寨华人还按照姓氏成立不少宗亲会。到2002年,柬埔寨华人的宗亲会已经建立了12个:郭氏宗亲会,成立于2002年4月9日;蔡氏宗亲会,成立于1995年7月3日;黄氏宗亲会,成立于1995年3月;吴氏宗亲会,成立于1999年5月9日;林氏宗亲会,成立于2001年8月5日;罗氏宗亲会、杨氏宗亲会、陈氏宗亲会,成立于2001年6月8日;符氏宗亲会,成立于1997年;李氏宗亲会、饶平凤凰同乡会,成立于1994年6月26日;赖氏宗亲会也将成立。
这些宗亲会担负着照顾宗亲的责任,特别是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他们都会出面帮助料理。宗亲会也参加柬埔寨华人理事会发起的慈善事业。一些成立较早的宗亲会还组团到祖籍国中国寻根。宗亲会的活动经费主要是来自负责人和成员乐捐。
宗亲会都有自己的公墓,每年清明多组织乡亲扫墓。一些宗亲会计划购置新的墓地。
柬埔寨华人的社团还有寺庙和舞狮团等。除了5大华人会馆都有自己的寺庙外,全国还有40多个华人寺庙。舞狮团和舞龙团达到了30个。
经济角色
现在没有关于柬埔寨华人华侨从事行业的统计资料,但是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研究后估计,90%的华人华侨从事商业,柬埔寨92%的商业控制在华人手里,主要是以零售和批发为主,其次为进出口业。60年代初期,柬埔寨全国有商店2万家,70%以上为华人经营。在金边的3,000家商店中,2,000家为华人经营。其中潮洲人占了一半。
今天的柬埔寨,华人从事的行业结构基本保持了这种传统,华人继续在柬埔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是,由于柬埔寨政府不再对华人从事行业进行限制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华人发挥的作用越加重要。
柬埔寨华人已经进入金融行业。加华银行、湄江银行都是在柬埔寨银行业中规模比较大的银行。加华银行不但向工商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服务,而且还面向广大农村,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得到了政府的赞扬。加华银行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银行之外最大的私人银行。
柬埔寨华人在制造业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或者是独资,或者是与外商合资,兴办了制衣厂、制鞋厂、卷烟厂、饮料厂、锯木厂等,有的还办起运输公司。他们一方面为柬埔寨的民族工业作出贡献,也是国家财政的利税大户。一些著名的柬埔寨华人商家,经过最近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房地产开发也成为重要的经营项目之一。金边一些星级酒店也有华人华商的股份。在柬埔寨富豪行列中,不少是华人。柬埔寨政府税收的相当大部分来自于华人公司、企业。
为了表彰华人对发展国家经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柬埔寨政府向大约20名华商颁发了“勋爵”的头衔。通常,获此殊荣的最低捐献数额是20万美元。捐献款都被用在国家最急需的方面。此荣誉头衔由政府提名,国王批准后才能生效。
华文教育
1914年,潮洲帮华人在柬埔寨首都创建了第一所华文学校―端华学校。到30年代初,华人的5大帮会都建立了自己的华文学校。其中有福建帮的民生学校、广肇帮的广肇学校和南华学校、海南帮的集成学校、客家帮的崇正学校等。据史料记载,1938年柬埔寨华文学校有95所,学生4,000人。60年代,华文学校发展到200所,中小学生达到5万人,仅首都金边的华校就多达50所,规模最大的端华学校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职员100多人。广肇学校学生1,200人,民生1,000人,集成450人,崇正500人。
1970年之后,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受到严重挫折,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乱和政府华人政策的改变。直到1990年,柬埔寨政府重新同意建立华文学校后,华文教育才获得新生。
1990年10月,磅湛省棉末县的启华学校首先复科,从此柬埔寨的华校像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到2001年6月,全国华校的总数将近78所。在校学生超过5万,教职员工900多人。潮洲会馆直属的端华学校,还开办了分校,学生总数达14,000人。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得到中国官方的帮助。根据双方有关部门签署的协定,中国暨南大学根据柬埔寨华人的实际情况,于1995年底编写出版了《华文》和《数学》课本及配套教材,统一了教材和教学大纲,并开始在教学中逐步推出汉语拼音方案和简体字,为逐步与中国大陆教育接轨创造条件。现在在900名华校教师中,有将近100人是来自中国大陆。有些学校聘请中国大陆教育人士担任校长,推动教育的正规化和现代化。
柬埔寨的华文教育也获得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私人团体的帮助。
柬埔寨华校注意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办学方针,培养经济文化需要的人才。掌握华文、英文、电脑不仅是华人,而且也已成为柬埔寨青少年追求的三大奋斗目标。因为有了这些技能,就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
华文报纸
1993年后,随着政治形势好转,柬埔寨华文报纸应运而生。《华商日报》是最早出版的华文报纸,创刊于1993年,也是率先采用彩色印刷的报纸,销路较好。2000年柬埔寨的华文报纸达到5种。但是1999年创刊的《大众日报》和2000年创刊的《新时代报》先后在2000年和2001年停刊。《柬华日报》是柬华总会的机关报,2000年创刊。《柬埔寨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0年在柬埔寨办的报纸,报道立场比较独立。
现有这三家华文报纸都已实现了电脑排版,《华商日报》和《柬埔寨星洲日报》还实现了彩色印刷。除了当地新闻和广告由报社编辑部自己采访和组织外,国际消息和照片都是通过电脑网络下载的。《柬埔寨星洲日报》凭借其在马来西亚总部的支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
华文报读者数量有限,据业内人士估计,本地读者加上来柬华商,总计约3、4万人。3家报纸竞争激烈,发行量都不太多。
柬埔寨政府支持出版和发展华文报纸,政府总理希望报纸“引导柬埔寨华人认识并尊重柬埔寨王国的法律,发展民族团结,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推动柬埔寨华人华侨的文化和社会福利事业。”他同时也希望报纸能在帮助世界认识柬埔寨,增加世界华商对柬埔寨投资方面发挥作用。
除了当地华文报,泰国出版的《世界日报》是柬埔寨比较畅销的华文报纸,相当受港、澳、台商家欢迎。香港的华文时事刊物《亚洲周刊》也在金边有少量发行。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少数订户。《亚洲周刊》和《联合早报》有关柬埔寨的报道和评论经常被当地华文报纸转载。
到过柬埔寨的外国人都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走在金边大街上,华文书写的店铺招牌到处可见,华文已渗透到柬埔寨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边最大的华文书店《国际书局》,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购进各种华文图书杂志,满足华文读者的需要。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语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常常被安排在电视黄金时间播出,颇受观众的喜爱。华语歌曲成为电台、电视台和一些文娱场所的必备节目,一些著名的流行歌曲还被译成柬埔寨语,从《血染的风采》到邓丽君的《小城春秋》,都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歌曲。
华人传统
柬埔寨华人保留着很多传统和风俗,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华人社团组织拜年和采青活动。所谓采青,就是舞龙和舞狮队到各大商号和社会名流家祝贺新春大吉,被祝贺的人家为表示感谢,通常都要给红包,多的上千美元,少的上百美元。这些采青的钱,都充做会馆的活动经费。春节过后,各会馆在报纸上公布采青结果和乐捐人士的芳名,表示感谢。柬华总会也利用这个机会,登门向柬埔寨政要拜年,舞狮舞龙,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元宵节前后,华人新年的庆祝活动进入新的高潮,各会馆下属的佛寺神庙,多组织队伍,参加规模盛大的游神活动。游神共3天,每天队伍在不同地方集中,然后敲锣打鼓,挥舞旗帜,浓妆艳抹,车水马龙地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吸引大批看热闹的人群。有些“神汉”利剑穿透面颊,有的用刀片划破舌头,鲜血涌流而神情自若,令围观者目瞪口呆,倒抽凉气。
柬埔寨华人有尊亲敬祖,隆宗重嗣的传统习惯。每到清明,当地华人和华侨和各华人社团、宗亲会都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家庭也进行扫墓和拜祭活动。所以清明是华人的大日子。为了追思祖德、仰思先贤,敬求降福,保佑后人,每年4月5日清明前后,华人社团组织自己的乡亲到各自的墓地扫墓和祭奠先人。清明活动从4月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7号。华人社团事先在报纸上刊登通告,约定集合地点和时间,准备专车、金猪、牲礼、果品、币扎和冥币等丰富祭品,一早出发前往墓地,同行的还有锣鼓队敲敲打打,好不热闹。除了5大宗乡会馆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外,按照姓氏成立的乡亲会也都有自己的墓地,并派专人常年看守照顾。
信仰
柬埔寨华人保持着自己的信仰,而且十分强烈和执著。柬埔寨5大宗乡会馆和柬华分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庙或者恢复庙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华校,开展其他会务活动。他们开展的庙祭活动是宗教信仰和会馆活动的结合,有娱神的锣鼓、杂耍,也有神品法器竞标,为社团筹集福利基金。此外,每年一度的元宵游神活动可以比做是柬埔寨的妆艺大游行。华人的宗教信仰活动在宏扬中华文化,促进教育事业,加强团结互助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柬埔寨华人、华侨除了信仰自己的祖先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信仰。在柬埔寨有3个最主要的华人庙宇,香火特别旺盛。一个是协天大帝庙、一个是天后圣母宫、还有一个是保生大帝庙。
在华人的眼中,关公是忠义的化身,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种美德对于身在海外孤身奋斗的华人来说特别需要。对关公的崇拜主要是渴望得到精神上的保护。
据说,天后是海神,其法力可拯救海上遇难之人,或生命垂危的病人。漂洋过海的华人,自然十分需要天后的保佑,崇拜她也就十分自然了。
保生大帝顾名思义是保佑众生的平安,尽管庙不在金边市区,而在郊区,朝拜者却依旧一年四季不断,香火日日不绝。
在柬埔寨,尊天法祖的传统也为华人所十分推崇。柬埔寨华人家中都设有祖先灵位。宗亲会成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祭祖的祠堂。继嗣祖先,首先是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同时提醒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华人的每个主要传统节日,华人都会进行庙祭、墓祭,在自家门口焚香,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柬埔寨华人宗亲会具有血缘关系的很少,成立这样的组织主要目的不是血缘的认同,而是以同宗同祖的名义联络感情,方便沟通,相互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