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广西电视台和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联合摄制的60分钟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被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定为庆祝柬中建交60周年的献礼片,于7月19日两国建交纪念日晚上19点55在该台播出,广西电视台也将同步播出。
中柬合拍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是广西电视台与东盟各国家电视台合拍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部。此前,广西电视台与泰国国家电视台成功合拍了该系列的泰国篇。《家在青山绿水间》系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创作核心,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以镜头纪录中国与东盟各国致力以经济发展推动扶贫减贫的同时,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2018年是中柬建交60周年。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两国始终保持友好关系,彼此支持,互相帮助。信任如树,是一句柬埔寨民谚。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信任之树,都不是一天长成。但只要用心培育、不断呵护,就定能枝繁叶茂。目前,中国已成为柬埔寨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中资积极参与柬埔寨的经济建设,助力柬埔寨社会不断发展。此次中柬合拍《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选取中柬共建暹粒伦达爱移民新村、乌鸦堆岛就地减贫、柬埔寨种稻大王、中国援建的斯登沃代水电站、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柬七星海特区、中柬海洋合作等7个单元故事组成,反映了中柬携手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基础农业建设、推动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与成就。镜头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多角度多元化记录新时期的中柬友好。从吴哥遗址到万顷稻田,从宁静的湄公河岛屿到繁忙的滨海特区,从高峡出平湖的深山电站到浩瀚碧海新城,《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为世人呈现了一个集历史、现代、蓬勃、宁静于一体,层次丰富的柬埔寨。在这片东南亚新兴热土上,“中国形象”已深入人心,正如片中主人公阿海所说的“一带一路就是中国有什么,柬埔寨就有什么”。中柬两国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在该片中得到了来自柬埔寨各界人士的呼应。
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台长钦武希表示:“《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深入柬埔寨百姓生活,捕捉到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讲述中柬在农业、工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友好合作给柬埔寨带来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柬埔寨。
下面我们选取纪录片中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小故事
一、安占图安家伦达艾村
安占图,是一个踏实肯干的柬埔寨小伙儿,原本与妻子生活在吴哥景区附近,靠着吴哥旅游业带来的人气儿,做起了旅游生意。将从棕糖树的糖水熬制成浓浓的糖汁,再制成棕糖卖给游客,所得的钱成为了他们家重要的收入来源。按照柬埔寨的风俗,婚后的他居住在岳父家,现如今,他想在岳父家的边上盖一栋属于自己的小木屋,可谁知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改变了他的生活。
吴哥古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久负盛名。可是随着游客数量和居民数量的攀升,人类活动频繁,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迹,古迹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规定:在吴哥保护区范围之内,禁止新建、扩建建筑。这样一来,安占图想在吴哥盖小木屋的梦想暂时破灭,可是在离吴哥10公里以外的地方——伦达艾村,一个新的选择正在等着他。
伦达艾村是政府为了安置吴哥生态移民而建设的新村落。比起旧村,新村的交通更便利,水电等基础设施也更完善。迁入的人家,都分到了一栋吊脚楼和1公顷土地。32岁的安占图看过新村的规划之后决定在这里安家。靠着好学历,好人缘,他被大家推选为村长。村子是新的,生活是新的,问题,也是新的。安占图成为村长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营生,面对荒地,新村居民们如何安居乐业。
问题很快有了解决办法。在1公顷土地上,可以种植的作物很多。但用时短、见效快的农产品,则非蔬菜莫属。在中柬农业促进中心的帮助下,农业技术讲解专家每周都会定期为伦达艾村的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安占图种上了辣椒、辣木籽、木瓜,还搭建棚舍养起了鸡鸭。安占图带领着村民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直接用于自己的荒地上,将有限空旷的土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菜园子。现在的伦达艾村,到处都是瓜果飘香,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
目前,已经有103户人家定居在了伦达艾村,而作为村长的安占图,他的目标则是在2022年,动员850户人家住进伦达艾村。
二、纺织丝绸的塞萨
47岁的赛撒,生活在湄公河中央的乌鸦堆岛上。岛上的居民大多以外出打工为生,但赛撒并不用。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绚丽丝绸。而她传统而精湛的桑蚕丝织技艺,在岛上的合作社里,得以发挥。
乌鸦堆岛的合作社作为一个旅游项目,为妇女们提供纺织场地的同时也负责招揽游客。在销售丝绸产品之余,还能获得门票收入。赛撒一边织着丝绸,一边获得工钱,同时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这门古老的纺织技艺。合作社的女工,全部与赛撒一样,来自岛上的贫困家庭。而正是这种“就地减贫”的模式,让“留守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
柬埔寨人均月收入约为110美元,塞萨每个月只要织出3匹丝绸,就能领到150美元的基本工资,足够维持家里每个月的基本开销。而赛撒生性勤快,经常会加班加点,创造更多的收入。赛撒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后,没有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和塞萨一起纺丝织布,赛撒的一身好手艺得到了传承。她们相信,纺出更多的丝线、织出更多的丝绸,就会获得更多的报酬,小女儿就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和中国一样,柬埔寨人也相信天道酬勤。
一双巧手,织出美好生活。
三、迪博的“水稻矿”梦想
湄公河、洞里萨河,柬埔寨王国的两条主要河流,在金边相会。每到丰水期,湄公河水借道洞里萨河,倒灌洞里萨湖,漫溢的湖水,滋养着河道四周的土壤。而热带地区高温湿润的气候,更是让水稻——这种柬埔寨最重要的农作物,尽情地生长。
在金边郊区,62岁的迪博,这辈子只专注于干一件事——种地。50年的田间劳作,迪博逐渐摸到了科学耕种的门道,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有了收入的迪博买进很多土地,随着城市的发展,金边周围的土地大量用于城市开发建设价格高涨。迪博正好可以高价卖掉城市周边的土地,在更适合种植的洞里萨河边开垦出大片新农田。
迪博把自己的土地以一平方公里为单元,进行区块化管理。他兴修水利,从洞里萨河引水,雨季蓄水,旱季浇灌,旱涝保收。机械化和流水线生产,既提高了产量,也稳定了质量。
迪博梦想着属于自己的大片土地。这块地要很大很大,一年到头,丰收不断。几十年间,迪博攒下两万公顷水稻田,相当于三万个足球场大小。他把自己的水稻田叫做“水稻矿”,而每次收割就像是从富矿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矿藏。他雄心勃勃的规划是,到80岁的时候,买下8万公顷土地。他要把这片土地划成365个区域,轮种轮收——一年365天,天天都有收获。
目前,中国一家公司正式和迪博展开合作,把他的大米销往中国。50年对土地的坚持,迪博收获了财富,幸福和无尽的希望。
四、水电站旁的胡椒地
柬埔寨西部的豆蔻山脉有着东南亚第二大原始雨林,珍丽就生活在山脚一个叫做欧桑村的地方。靠着老天给的厚土、日晒与水源,珍丽家的胡椒种的格外好。上好的柬埔寨胡椒,每公斤市价在3至4美元左右。去年,珍丽家的30吨干胡椒,被上门采购的人一扫而空。富裕起来的欧桑村,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盖起了漂亮的吊脚楼。珍丽说,村里的大变化发生在最近的几年,他们村是幸运的,因为村子旁的大山里,来了一群中国人。
欧桑村东北15公里,2014年竣工的,由中国援建的斯登沃代水电站,就屹立在这雨林深处。为了进行水电站建设,建设者们在欧桑村修建了一条路,联通了欧桑村与外面的世界。
丽珍说,在没有路的时候,纵使有再好的胡椒,也没有办法销售出去,自从中国人来建了电站之后,不仅带来了电,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活,更带来了一条致富的路。这个原本只有800人的村子,在电站竣工后的4年里,人口数量翻了一番。曾经阻碍发展的大山,成为了致富的聚宝盆。珍丽对自己未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五、新白领波拉
热爱一座城市,就愿意为这个城市奉献自己整个青春。这句话对柬埔寨小伙波拉来说,再贴切不过。2011年,波拉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哈努克港工作。一到西港,从未见过大海的波拉就被吸引了。当然,更吸引他的,还有这里无限的未来。
西港给予年青人的包容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依托西港特区的快速发展,为园区做物流的波拉也实现了自己人生巨大的转变。来自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货物需要通过西港中转,物流业强调高效,他需要不间断地通过微信、短信、电话来和客户保持沟通。“给我两台手机也不够用。”波拉笑着说。高速运转的西港特区,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望着近几年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波拉坚信,靠海的西哈努克,值得他去奋斗。
拼搏七年后的今天,波拉成为了西港物流业的中坚力量,成为柬埔寨的新白领一族。他在西港的海边买了房子,憧憬着这里更为美好的未来。
六、翻译阿海
阿海出生于首都金边,六年前,他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刚刚设立的七星海综合投资开发试验区。这个特区是由中国企业负责开发,因由七片风光秀丽的海滩构成,故名“七星海”。
当时,阿海带到这里的除了两件衬衣、一条裤子之外,还有一项很多人没有的技能——中文。阿海现在的工作,是为了酒店采买新鲜的海鲜,他的语言才能让他能理解厨师的要求,采买的工作令中方人员很满意。除此之外,因为厨师是中国人,但是帮厨小弟并不懂中文,这时候就需要阿海出面,进行沟通。因为会中文,也为阿海的赢得了更高的月薪,阿海对自己的职业优势很是自豪。
今年阿海用几年工作的积蓄建了栋法式风格的新家,在阿海淳朴的认知里,柬埔寨和中国像好朋友一样亲密无间。他的美好生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间的紧密关系。通过长期和中国人的相处,阿海越来越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变化对于周边产生的影响,阿海也将尝试着去了解和体会。他希望女儿学好中文,以后过上更好生活。通过这些年的工作,他总结了一句对一带一路最质朴的理解:一带一路就是中国有什么,柬埔寨就有什么。
七、高龙岛的转型
20年前的当荤亮,是一名商人。高龙岛以盛产海蟹闻名。早些年,每天的海蟹产量都在5吨左右。岛上的居民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民们靠着捕捞曾经衣食富足。但过度捕捞导致近年鱼获急剧下降,以渔业为支撑的经济支柱动摇了。
如今,当荤亮是高龙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他的推动下,拥有“世界十大最美海滩”之一的高龙岛逐渐在旅游界声名鹊起。旅游业火爆了,居民们的好日子又回来了。但是,海岛生态环境,还能接纳更多的游客吗?当荤亮关心岛民们的生计,但更关心这个天蓝海碧的家园。
2016年,他等来了一份来自于中国的《柬埔寨海岸带踏勘报告》,里面25000字详详细细叙述了中国海洋局对柬埔寨海岸线上的53个考察点全面调研结果。柬埔寨政府对这份报告十分满意,由此中柬海洋合作就此展开。
当荤亮对中国团队的到来,翘首以盼。他期待中国专家伙伴们的建议,规划者未来海洋观测站的地址,计算着碧海蓝天能够释放的红利。这一片海上绿洲,这一汪湛蓝海水,是高龙岛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