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才,有水才有鱼
"有水就有鱼"是柬埔寨的一句民谚。建工自建的采石场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开山采石,下雨天水一积起来,就会发现有鱼在水中游。记者觉得,用这句 话来形容企业与人才的关系再贴切不过--对于企业,创造了有水的环境,自然会吸引鱼来,而对于人才,选择一汪活水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上海建工柬埔寨项 目部有着自成体系的"三年成才计划"。简言之,第一年确定方向,第二年精于工作,第三年独当一面。"在上海的写字楼里,方方面 面的条件都好一点,但是搞工程,不到现场去,学不到真本事。我们这里的三年成才计划,甚至要求在三年之内必须达到能胜任两个岗位的能力,一个是技术管理岗 位,一个是生产管理岗位。"在贺略萨看来,柬埔寨市场为员工们提供了成才的绝佳平台,"项目滚动发展,群体项目很多,有利于青年员工全面掌握各类工程技 术,我们的部门负责人都很年轻,有的才毕业两三年,这在国内根本不可能。但我们就是敢于给年轻人一个舞台,事实也证明他们能够胜任。"
除了"长于授权、成就下属",上海建工也从集团层面制度化保障海外人才"蓄水池"的活力循环。记者了解到,建工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实行集团内 轮岗转业的统筹机制,在集团对海外市场战略部署时,适时出台政策鼓励新进员工先到海外项目锻炼,项目完成后愿意回国的可以优先安排在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转 岗,减少成熟人才外流。
从去年开始,柬埔寨项目部还专门编制了新员工入职教育课程,用半个月时间进行集训,内容包括素质教育、外事教育、施工管理三大类50个小时课 程。这让新员工对柬埔寨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对现场施工管理有个基本概念,对艰苦环境与气候条件有个心理准备,对自身发展有个初步打算,缩短融入集体的磨合 期。据介绍,项目部还有意识开展专业定向培训,比如利用雨季休假,专门选送人员到浙江省公路桥梁实验室培训,而一些有沟通方面特长的员工则会安排进行商务 谈判等方面的培训。
采石场负责人宋英是2004年第一批到柬的"老海外"了,初来乍到一句柬语也听不懂,通过自学,现在不仅能和柬方顺利交流,还帮助同事学习柬 语。他坦言,是工作逼着他学起柬语。建筑行业有很多专业术语,一般的翻译常会出错,有一次差点翻错柴油和机油,前一种是燃油,后一种是润滑油,加错了是要 损坏机器的。项目部专职翻译李一玉是柬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上海建工前就职于另一家企业。她把"建工生涯"称作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集体里收获了很多很多。现在,她工作之余还参加法律、财务及税务课程学习,一专多能是她的目标。
上海建工培养人才,不分国界。潘文龙告诉记者,在柬埔寨,很多企业已经与建工合作了8年之久,目前项目上的柬方员工近2000人。除了从国内引入优秀人才供职海外,他们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柬方员工,一位柬方修理工经过培训,月薪从70美元涨到500美元。
采访尾声,贺略萨道出了他最近思索的一个重点: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招投标竞争中,目前还处于弱势。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固有的理念是把完成工程放在第一位;而在国际市场上,完成合约赚到钱才是目标。因 此,建筑合约往往是低报价、高索赔,合约中设置严苛的索赔条件,不仅把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可控风险有效控制在最低,而且能掌握施工项目的主动权,获得 更高的收益。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要真正走出去,承揽更多国际承包项目,商务理念上与国际接轨是必须补的课,商务人才培养是绕不过的坎。(《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