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百花综合报道 柬埔寨总理
洪森曾说要回家和亲家过清明。他的这番讲话通过电视传到了各家各户,从而更加加深了清明节在华人和柬埔寨人心目中的印象。
扫墓,是东亚的传统习俗,闽南人称扫墓,客家人则呼为挂纸、广东人言为拜山、行青。扫墓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的祭祖活动,也含有慎终追远的意味。中秋节、清明节、中元节与重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不过时至今日,仅于清明节时,会至祖先墓地进行清洁整理。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祭祖,部份地区亦有在春分和秋分扫墓者。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 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 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随着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柬埔寨华人又纷纷前往公墓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柬埔寨华人很重视清明节扫墓活动。华人扫墓祭祖活动一般安排在清明节前后三天。这些天,通往
金边郊外墓地的公路变得繁忙起来。
长期生活在
金边的华人约有20多万,根据各自的乡源产生了潮州、客属、广肇、海南和福建五大会馆或者同乡会,此外还有根据姓氏组建的十几个宗亲会。每逢清明,大家都会以会馆和宗亲会为单位,扫墓祭祖,而潮州义地的清明祭祖活动更是坚持举行了数十年之久,可见柬埔寨华人寻根问祖的深挚情怀。
柬埔寨潮州会馆于4月2日组织该会成员前往位于金边郊外的潮州义地举行了隆重的扫墓公祭活动、柬埔寨舜裔陈氏宗亲总会于4月2日组织该会成员前往位于金边郊外的潮州义地陈氏墓园举行扫墓公祭、柬埔寨江夏黄氏宗亲总会于4月3日织该会成员前往黄氏墓园举办清明扫墓及祭祖仪式,福建会馆、客属会馆等等华人社团也在报纸上刊登清明扫墓公告,号召族人参加集体扫墓祭祖。柬埔寨约有七十万华人,其中祖籍潮州的最多。
清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内容,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部分地区清明习俗也略有不同。如:
潮州人在清明节都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潮州人扫墓习俗与闽南人基本相同。扫墓,都在节前两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恭。
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的野草杂树拔除,打扫干净,用红漆把石碑上的字重新涂写一次。祭祀将毕时,就要在墓上压纸条。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新坟的, 碑石顶端压下十二张冥币,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要压上五至七层纸条。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 还“地租”的范围。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条,意是留给祖宗当钱用。压钱有个规矩: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称作过“新社”,要压红 白纸条。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由于离不开纸,扫墓俗称“过纸”。
扫墓是一种很隆重的祭祀仪式,往往要倾家、倾族、倾村而山。每年都有一人主办扫墓事宜。如果祖上留下有产业的,每年由家族各兄弟轮流掌管公田所得租谷、租 金,并用它备办供品。祭祖完毕,当即将供品分给大家在墓前聚餐,祖上没有留下遗产的,扫墓按人丁(男人)平均摊派供品。聚餐时,又按参加扫墓的人数分配供 品,以鼓励亲人前去扫墓。
闽南人在清明节都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闽南人并不一定要在哪一个日子扫墓,因为要集合宗族亲戚共赴祭扫,所以在清明或上巳前后半个月内,都是正常情况。通常分为“清明附近”与“上巳附近”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上巳节附近扫墓。
压完墓纸后,点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坟的土地神(宜兰等地区会一并祭拜龙神),焚烧金纸。
然后祭拜祖先,焚烧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银纸。但惯例,去世未满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银纸,不能烧金纸。
通常扫墓除了线香、蜡烛、纸钱、烧酒之外,是不设供品的。如果设置了牲礼、@饼等供品,则称为“培墓”。“培墓”一次,必须要一连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坟、新葬、捡骨或家族成员荣登金榜(现代则是考取知名大学、公务员)或家族内有人结婚、添丁,才会“培墓”。少数闽南人会准备水果、白煮蛋、茶与香烟等祭拜,祭拜时口吟“果子不是礼,有扫无祭”,以表明此并非“培墓”,也可规避一培三年的规定。
客家人在清明节都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客家语中称扫墓活动为挂纸(发音亦同),这是因为依汉人扫墓的习俗,闽客皆然,会在墓碑上压上一张张长方形的墓纸,表示修缮之意。
客家人扫墓习俗不同于闽南人,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扫墓文化,时间很不固定。如台湾北部新竹、苗栗一带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节的次日就开始扫墓,而南台湾一带的客家人,则由春节到上巳之间任选一天来扫墓。各地客家人扫墓时间不同,从春节到上巳都有人扫墓,清明达到最盛。有时在大年初一[5]。最晚的甚至在中秋前,亦有一说在春分后便可以开始祭祖。
扫墓祭品为鲜花、水果、牲礼等。先烧经衣后烧寿金(若族谱记载先祖曾任高官者,视为神明,则可烧寿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银纸。
由于客家人常迁徙,有“捡骨”风俗,在清明时节某些长老可能会将数年的无主孤坟合起作清明。因此有“新地不过社,旧地挂到年底下。”的说法:新坟在社日前就要挂纸祭扫,最起码要在清明节前;否则刚逝世的祖先、亲人可能会抢不过鬼门大开时的众好兄弟前辈,或是被当作孤坟。旧地到年底才挂纸,都无所谓。
海南各地清明习俗略有不同,因为海南本身是一座移民岛,来自大陆各地的民风习俗在这里互相渗透,可谓五方相杂,互融共通。
海南的文昌、琼海等地一些村庄,一般不在清明节扫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扫墓。在给先辈烧香时,最为讲究的还要属海口府城地区,先长辈后晚辈,辈分顺序是不能搞乱的。
海南西部地区,如儋州等地,过清明时以人多为荣,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终日生活在船上的渔民,在清明时节,往往会在船头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护风调雨顺,后辈平安。
总体来说,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此外,海南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 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 一彩纸穗。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坟茔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
潮州会馆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捷贵对清明节的典故掌握得颇为透彻,他还知道中国已取消了部分长假,转而在清明节等日期放假。他说,柬埔寨华人一直坚持着清明祭祖的传统,天长日久,一些柬埔寨人也开始学着过清明节,因为他们觉得华人会赚钱,所以也就愿意仿效华人的风俗。
李捷贵说,柬埔寨总理
洪森曾经在磅湛省参加政府会议的时候,还特别提出会议不得拖得太长,因为他要早点回家和亲家过清明。他的这番讲话通过电视传到了各家各户,从而更加加深了清明节在华人和柬埔寨人心目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