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虽然制衣和制鞋工人最低工资两年来涨幅达109%,惟工人生产力却没有相应提升。
日前召开的“工人最低工资三方论坛”中,工人生产力下降问题,令各界关注柬埔寨成衣业竞争力被削落问题。
目前,工人底薪由2013年的61美元,涨至2015年的128美元,涨幅高达109%;惟2013年及2014年工人生产力却呈负增长,分别是负7%及负6.1%。
雇主担忧,今年下半年成衣厂普遍面对订单减少趋势,会令劳工成本和生产力进一步失衡,导致柬埔寨成衣和制鞋业形势更为严竣。
柬埔寨雇主和商业协会联盟(CAMFEBA)研究指出,从2007年至2013年柬埔寨产出附加价值增长20.5%,惟劳动力投入增长却达23.5%。
中国商会纺织企业协会会长何恩佳认为,近两年来非理性的工资上涨问题,已为
柬埔寨经济带来负面的效应。
他指出,10年前工人工资只有45美元,熟练工和非熟练工相差5美元,比例是12.5%;现在工人工资涨到128美元,熟练工和非熟练工依然是相差5美元,比例只差4%。
“工资只差5块钱,非熟练工就没有必要为了增加收入,而拼命去学。现在的体制(工资结构)并不合理,打击了工人的积极性。”
他建议,柬埔寨政府应考虑仿效孟加拉国,设立“7n薪金制”,从非熟练到熟练工人,薪水介于68至128美元。
也是柬埔寨成衣厂商会(GMAC)副会长的何恩佳透露,目前前来柬埔寨
投资设厂的外资纺织企业已显著减少,例如今年8月新注册成衣厂只有50家,而去年同期则有85家,减少了35家。另外,8月份有10多家工厂倒闭,包括出口型和加工型,主要原因是订单不足。
他指出,一些工厂虽然仍操作,但处于“半停顿状态”,一半或更多的生产线暂停,工人每天下午4点“准时下班”。
“因为柬埔寨生产成本高,厂商宁可把订单转移到其它海外分厂,把赚的钱用来弥补这里的亏损,拉长补短还有钱赚……如果全部在这里生产,就只有亏钱。”
据悉,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工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很多制造商开始转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东南亚国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 中国平均工资的提高,拥有充足廉价劳动力的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将是受益最大的国家。越南、孟加拉国国和柬埔寨已经成为亚洲前三大服装出口国。
低工资不等于低成本
与此同时,不仅在柬埔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企业也都面临着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带来的问题,一些国家政治稳定因此面临挑战。泰国政府从2013年 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00泰铢”计划,即工人每日工资不能低于300泰铢(约合60元人民币)。根据记者对泰国罗勇工业园等外国制造企业的 走访,加上劳保费、加班费等,在上调工资标准后,企业为每个工人支付的月工资普遍达到8000至1万泰铢,很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国企业叫苦不迭。
对于制造业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的说法,在越南太平省经营一家纺织企业的曹先生并不认同。他说:“受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动 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不少企业都将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但实际上真正在东南亚国家
投资后才知道,“工人低工资并不意味制造成本低”。他说,以纺织业为例,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纺织厂流水线熟练工人月薪在2800―3000元。在越南海防,月工资水平约合2000元人民币,但员工的工作效率却要比国内低20%左右。
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受限
与此同时,在东南亚,怠工乃至罢工频发造成企业生产秩序常受到干扰。在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不少外资企业往往选择息事宁人或最终妥协以将损 失降到最低。蒋彬是越南胡志明市一家中国建材企业老板,他对制造业从中国向越南转移的说法也不认同。他说目前越南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分布集中且都有大量用 工需求,因此越南工人并不怕失业。很多任务人在一家企业掌握了熟练技术后,就跳槽到薪资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福利水准更高的企业去。另外,腐败和不透明行政 手段催生了高昂的成本外支出更加极大地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越南《劳动法》规定,外资企业每年要以30%的幅度涨工资,这也令很多外资企业不得不考虑投 入产出。越南劳动力成本优势正日益受到限制。
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工人涨薪要求达不到而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动荡。近几年来,印度尼西亚罢工潮不断,要求提高最低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年的工人 大罢工迫使雅加达市政府提高最低工资44%。2013年以来,印度尼西亚通胀率上升,预计今年将超过10%,政府调高燃油价格44%,土地、电力等价格也有较大 幅度上升。2013年11月,印度尼西亚工人再度举行全国大罢工,范围波及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20个省,约有300万工人参与。他们要求提高最低工资 50%。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2013年间,印度尼西亚最低工资上升幅度达30%,远超过中国。最低工资的大幅提高给印度尼西亚企 业,尤其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制造业带来了压力。印度尼西亚工商业协会官员阿克巴表示,近来,印度尼西亚土地、燃油、电力、物流价格大幅度上涨,如果劳动力成本再大幅度 提高,将导致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削弱印度尼西亚企业的竞争力。印度尼西亚制造业的主要投资国之一韩国2013年削减了6万当地工人,占其印度尼西亚员工总数的10%。
东南亚短期内无法取代中国制造
亚洲为全世界提供价廉物美商品模式已经结束
近来,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制造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也在迅速上升。亚洲政商界及多位学者表示,整个亚洲民众都在要求自己的权益,想要更高工资和更好工作环境,因此不能单纯从工资水平来看制造成本。英国《金融时报》称,在很长时间内,珠三角等中国地区依然会是“世界工厂”,但整个亚洲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意味着,30年来中国和亚洲为全世界提供价廉物美商品的模式已经结束,未来世界需要为此支付更公允的价格。
印度尼西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斯瓦格对记者表示,东南亚制造业成本是否会超过中国取决于生产率水平。目前,中国生产率水平和规模经济都优于印度尼西亚。在 2000―2011年间,印度尼西亚工资平均上升5.5%,而生产率仅上升3.4%。同一时期,中国工资平均上升7.2%,但生产率上升了10.1%。单纯的靠 廉价劳动力不足以取代中国。
柬埔寨总理府高级经济顾问梅•卡彦表示,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相应提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加上东南亚很多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工会的 独立性,允许工人通过罢工方式同资方议价,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改革和政治自由化的推动,工人对于工资上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尽管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同 中国相比,劳动力价格的确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备,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劳动力技能和素质也相对低下,这些劣势决定了东南亚很多制造业企业在中短期内仍然无法替代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