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新华社讯,福州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福建企业走出海外步伐明显加快。福建政府和企业以柬埔寨的中柬工业园区为起点,开始布局 多个海外
投资合作平台。凭借庞大的基建
投资需求和市场增长潜力,柬埔寨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吸引着大量企业关注,而因为投资环境的不成熟等,在柬投资 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柬工业园开启“海丝”投资新布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不断深化实践,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省逐步开始扩大对外投资和经贸合作。2015年第一季度,福建省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实际投资1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倍,在优势产能“走出去”过程中实现迅猛发展。
据福建省商务厅介绍,福建在“海丝”沿线地区规划投资多个主要经贸合作园区。目前已在建或规划的项目有位于柬埔寨的福隆盛(中柬)工业园、位于肯尼 亚的中国-肯尼亚经济贸易合作区,前者已投资超过3000万元,后者拟投资约6亿元左右,正合力打造着福建企业海外集群投资的“双城记”。
福隆盛(中柬)工业园坐落于柬埔寨临海的贡布省,距首都
金边125公里,距贡布港30公里,占地达到600公顷,以重工业、建筑材料、汽车生产为主。得天独厚的是,该园区还拥有储藏量达1.4亿吨的石灰岩矿山储备,预计可供开采40年。
福建中柬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聿东介绍,该园区由在柬侨商与国内企业合股投资建设。目前园区内侨资企业泰文隆集团的水泥厂已正式投产,按照规划,2020年将达到年产500万吨规模,可解决柬埔寨水泥市场需求总量的60%。
“我们未来会建成一个产城一体化的工业城镇,预计容纳3至5万人,引进20家大型骨干企业以及一定数量的配套中小企业,规划投资规模达4亿元,成为柬埔寨关键的基础建设产业工业园。”柬埔寨福隆盛(中柬)工业园投资方中柬投资公司总经理胡藩轩介绍说。
这个由多家本土民营企业抱团组成的对外投资公司成立于2014年年中,得到了福建省商务厅等部门的关注和支持。2014年11月,该公司在柬埔寨注册成立,关于工业园区的一系列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道路铺设、厂房搭建等工作都已经紧锣密鼓进行着。
胡藩轩介绍,福隆盛园区定位以基础建设产业为主,将大量生产钢材、汽车配件、PCV管、小五金、水泥等建筑材料,直接对接柬埔寨基础建设市场。同 时,园区在柬埔寨建设中的第二大港贡布港也规划有1000多公顷土地,将形成一园两区的格局,联通物流供应链,形成一个辐射东南亚中部的重要工业基地。
--柬埔寨或成“一带一路”产能落脚点
“去年以来到柬埔寨投资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基础建设的投资,真正地拉动着
柬埔寨经济基础的提升。”柬埔寨王国政府、国家发展理事会、最高国家经济委员会顾问索.西潘那近日在福州参加自贸区论坛时说。
索•西潘那介绍,柬埔寨拥有大量华人后裔,又是佛教大国,和中国有着较为亲近的社会文化;同时两国政治局势稳定,外交关系友好,交通距离适中,因此,柬埔寨已成为不少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第一选择。
“柬埔寨市场刚刚对外开放,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差不多是我们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单纯
金边市每年新批准的建筑面积就达到1000万平方米左右,我们的厂只要一建成就可以满负荷运转。”深圳居尚住工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启明介绍。
居尚住工是一家创建于大陆的新型房地产“快建”公司,主攻房屋快速建设工程,成为了福隆盛工业园区日程表上下一个入驻的企业。该公司为了避开国内的市场白热化竞争,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投资,而第一站就选择了柬埔寨。
“中国已经高速发展了30年,积累了大量建设经验,国内的企业如果能走出来投资基建,将有巨大的优势。而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市场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可 挖。”曾启明说,该公司规划投资1000万元,目前已经在做厂房土地平整,还未正式开工建设。近半年来已经有不少柬埔寨客户上来询问,累计有了1000多 万美金的意向订单。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在柬投资的优势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断增加的基础建设需求和有待开发的商贸市场潜力,柬埔寨对来料加工模式的企业生产也非常具有生产力。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推广,我国的部分制造型企业可以考虑转移到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这里的劳工价格只有国内1/3左右,同时这边的大量农产品、工业品销往欧美国建是免税或免检的。”胡藩轩说,由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东南亚的扶持政策,许多通过柬埔寨出口的产品可以享受“绿色通道”。
“柬埔寨和东南亚各国目前都很希望能有更多外来投资,中国企业应当抓住当前各国开放的政策机遇,寻求最适合的投资渠道。”索.西潘那强调,“一带一 路”构想很好地联通盘活了亚洲各国的发展规划,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对各国和企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机遇。
--营商环境仍未成熟,企业“走出去”挑战犹存
国内外多家企业和中柬双方政府负责人都表示,目前大量中国企业寻求走出去发展,但由于跨国投资经验不足和投资地现实条件限制等因素,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多方挑战:
首先,基础建设薄弱,投资建设工程量大,技术劳工和人才缺口巨大。
曾启明等制造业人士表示,东南亚等地国家基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基本水、电、公路管道等配套资源紧张,企业前来投资仍然需要做足准备工作,面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业内人士同时认为,在柬埔寨等国家,劳工基本素质普遍比较低下,企业需要自身或联合组织行业技能培训,招工需要花费的时间比国内长1至3个月不等。同时,高端人才引进仍存在困难,基本行情都需要国内的2倍薪酬以上,人才有价无市。
其次,融资渠道单一,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成熟的融资模式。
胡藩轩等人认为,目前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并不够多,国内外对接的跨境融资渠道仍然不够畅通。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基础建设往往会面临大量资金缺口压力,企业呼唤政府和金融业界可以探索高效的融资模式,为国内企业在东南亚等地的密集投资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支持。
第三,沟通成本上升,法律法规适应门槛需警惕。
不少商务部门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法律和人文环境都各有不同,企业跨出国门应当做好足够“基本功”,注意研究当地政策法规和人文情况,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索•西潘那等海外国家代表同样表示,企业跨国投资需要增加和地方政府和百姓的沟通,在环保和社会公益方面承担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