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耗费大量金钱与时间去远方旅行,只是想和普通游客一样,收获烂俗的旅游照和土特产的话,以下4种行为能帮你达成目标。反之,则能帮助你进行与众不同的深度旅行,收获独属于你的诗意和远方。
Part1 从来不去目的地国家的电影院
从当地电影院的仪式、票价、电影类型和观众反应,你能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窥探一二。
以泰国为例,我第一次去看的是威尔史密斯的一部科幻片。正式开播前,屏幕上突然出现了泰国国王的肖像,激昂的音乐随之响起,周围观众哗啦啦全站起来了。我正摸不着头脑,旁边人碰了我一下,提示我站起来。环视四周,没有一个坐着的人,大家表情严肃虔诚。
后来才知道,泰国电影开播前,播放有国王视频的国歌是一种固定仪式,全体观众无论泰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必须起立致敬。否则有可能面临侮辱泰国国王普密蓬( Bhumibol Adulyadej )的指控。
几年前,泰国就有一位名叫昌克伦的妇女,在电影院播放国歌时没有起立,惹火其他观众,双方理论后发生争执,电影院直接报了警。不过警察到场后,允许昌克伦看完电影后再把她带回警局,当时放映的是讲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影片。昌克伦的罪名如果成立,将面临3到15年监禁。
泰国法律规定,严禁议论王室,严禁对国王不敬。2007年,就有一位瑞士人因污损泰国国王肖像被判入狱10年,后来被国王赦免。
其实类似事件不止在泰国,印度电影院播放国歌时,也曾发生过穆斯林人士不愿起立致敬,引起场内观众争吵并恐吓当事人离开的事情。事件后来在社交媒体引起尖锐讨论。
↑印度电影院冲突事件的视频截图
短短一场电影,区区几十元票价,就能让我们深入感受当地文化,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如果能事前简单了解当地的电影仪式,就能更加安全安心地享受电影以及它赋予的特色文化了。
↑我在马来西亚的印度电影院
Part2 从来不去了解目的地国家的宗教习俗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很多人对宗教并不是很了解。但如果去到国外,对宗教一无所知可能惹来很多麻烦,也无法深入领略异国的文化沉淀,感知当地人情风俗,
要知道很多国家的著名旅游景点,通常包含一些宗教场所,比如印度这种景点就特别多。两年前,一名俄罗斯男子在印度曼德林旅行时,出于好玩敲响了当地一所寺庙的钟。附近居民听到钟响后蜂拥而至,发现是这名叫谢尔盖的男子敲响后,将他拖出寺庙群殴,一帮人用木棍打他,另一帮人直接扑上去咬他的脸,最后是寺庙僧侣将他从愤怒的人群中解救出来。但当地医生听说这位28岁男青年有渎神行为,拒绝为他治疗,他顶着几乎被咬得毁容的脸,发视频信息向普京总统求助。
原来谢尔盖敲的那个钟,是当地圣物,只有在有人去世的时候,才能被敲响。可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宗教习俗,不但能帮助我们深度了解这个国家,还能避免生命危险。
我三年前去马来西亚的时候,看见一些基督教堂、道教、佛教和印度寺庙比邻而立,深感这个国家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印度寺庙去得少,当时决定近观一下吉隆坡的一间印度教寺庙。
我没有很着急进去,而是隔着一条马路,先观察其他人是如何进入的。开始只看见一些穿着印度服装的人进去,后面陆续有几名穿着时髦洋装的年轻人。每个人进去前都会脱掉鞋袜,在寺庙大门口右边一排约半米高的水龙头下,洗手洗脸洗脚,然后光着脚进入寺庙。
寺庙门口种了两颗芭蕉树,一位胖胖的保安,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偶尔瞅一眼墙边一排排的鞋子和芭蕉树。我观摩了大概20分钟,对面保安突然向我招了招手,我横穿马路小跑着过去,但保安却无视我走到寺庙一侧去了。
我按照刚才观察到的顺序,脱鞋脱袜子,开始模仿其他人那样洗手洗脸洗脚。洗到一半时,保安不知何时冒了出来,手里拎着一把菜刀,吓得我们使劲搓脚,心想难道洗得不够干净保安就要砍我吗?
↑印度寺庙
我和保安对视了一眼,然后他拿着刀走向门口左边的芭蕉树,把一枝垂下来的芭蕉叶砍掉了。我小心翼翼光着脚丫子侧身进了寺庙,眼角余光一直瞥着保安。寺庙里面面积很大,老人偏多,只有我一个华人。不同的神像前都有一些老太太穿着传统服装坐在地上,没什么标准姿势,感觉她们就是怎么舒服怎么坐。
十分钟后,开始有主持模样的老年男性出来念经,然后人群开始跟着念经者走动。按照顺时针方向,每个神像前都会停留几分钟诵一段经,然后围着神像转一圈,再去下一个神像。有的神像前诵经者会点灯,然后做洒水的动作。
祈祷的人群动作都很缓慢,繁杂的仪式和之前看过的藏传佛教寺庙颇为相像,虽然看不出意义,但很明显,这个过程让庙里的祈祷者变得宁静、祥和,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快结束的时候,我突然尿急,却不敢贸然离开。直到整个仪式结束,我依然双手合十,准备光脚跨出门口时,大门边一名盘坐在地方穿着印度传统服饰的老妇人,突然对着我笑了一下。她看起来有八九十岁了,脸上密密麻麻的皱纹因为这个笑容舒展开来。我一直绷紧的神经,也因为这个笑容松弛下来。
如果事前对他们的宗教多了解一点,估计不会瞎紧张一通了吧,也能够从他们寺庙仪式中感受更多异族文化吧。
那之后的旅行,我都会提前在宗教方面做更多功课,也会尽量多去宗教场所,感受当地文化。
Part3 太在意国际友人对自己的评价
出国旅行特别是第一次出国的人,往往会有两种错觉。一种是认为白人游客素质都比自己同胞高,交流时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一种是认为自己理所应当英语要很好,不然就会自卑。
其实无论哪个国家任何人种,都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至于旅行过程中使用的英语,能沟通就非常不错了,无需太介怀口音或者水平高低。
我曾经在槟城住过一晚30RM的客栈(折合人民币49元),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什么都没有,住客除了我其他全是欧洲客。晚上和这家客栈的华人老板聊天,对方带着鄙夷的眼神说:“这帮欧洲客什么贡献都没有,领着自己国家的救济金,来我们这些地方寻找优越感,天天喝酒滥交什么都不干。”
因为房间不隔音,晚上我简直是听了一晚活春宫。但这样的人群,哪个国家没有呢?有些人无法从国家领救济金,就从父母那里领,本质是一样的。
我在刁曼群岛划独木舟时,还遇到过一件有点尴尬的事。当时我打算靠岸休整,在近岸浮台上看见一位白人男士伸手向我打招呼,我们简单聊了几句。
白人男士:兄弟,你的独木舟看起来很酷
(Hey bro, ur kayak looks pretty cool!)
我:谢谢,你要下来玩一会吗?
(thanks! you like to come down to have a try? )
男士:不了,谢谢,你从哪里划过来的?
(no thanks, where did u start ur kayaking from to arrve here? )
我:一个古老的国度
(an ancient country)
男士:我知道了,你是日本人,我一听你说的英语就知道了。
(Oh I see, ur Japanese. i learnt it from ur English)
当时我心想,这也太没礼貌了吧,难道我英语这么差吗?于是非常小心眼地回敬了他。
↑偶遇的澳大利亚人
我:那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where r u from?)
男士:澳大利亚(Australia)
我:我一听你说的英语,就知道你是澳大利亚的。( i see because of ur English accent...)
当时彼此都觉得有点尴尬,事后想想自己心胸太狭窄了。估计对方是很少看见中国人玩独木舟,才会有此一说。但我们都不好意思再深入聊什么,错过了一次交流机会。
后来再碰到外国人,心态开放了很多,如果对方说了让我觉得不舒服的话,我也会直接告诉他,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下图这位,就是我后来碰到的芬兰妹子。当我不再关注对方认为我是哪国人,自己的英语是不是不够好,也不在乎对方说我有口音的时候,反而觉得整个沟通流畅了很多。
↑教偶遇的芬兰妹子划艇
请不要误会,并不是因为后来碰到的是妹子我才改变心态的。而是英语对我们来说本来就是外语,我们比英语圈的人说得差也很正常。
Part4 从来不去目的地国家的菜市场
没有什么比菜市场更能直接体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真实生活水平了。我们能通过菜价和菜品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和饮食结构。
往大一点说,还能看到国民特性。比如日本的菜市场非常整洁干净,你看不到地面上的脏水,也闻不到太大腥味。摊主礼貌周到,笑容温暖人心。摊位上的菜摆放得非常有美感,有些就像艺术品。
而马六甲唐人街菜市场,则让人感觉穿越到了民国时期。卖猪肉的摊位摆在一间有百年历史的门廊下,一头整猪吊挂在案头,摊主用方言时不时吆喝着。蔬菜没有国内鲜亮干净,菜叶上很多虫眼。如果你和他们聊几句,就会发现他们很以传统文化为傲。
若是能去到小城镇的菜市场,还能从市场售卖的菜品种类的多少,判断出当地的物产。因为经常在菜市场发现惊喜,它已经成了我旅行中最喜欢去的地方。
↑日本大阪的菜市场
Anyway,在探险成为我的职业之后,我经常会思考,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深入旅行一个地方?希望以上4点经验,能够给大家未来的旅行提供一些参考。让我们能够通过深度旅行,在自己想象之外的环境中,去感受这个世界。
文|探险家闪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