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全长1577公里,其中,湖北境内长920公里,已形成重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
“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位于汉江中游的襄阳是鄂西北及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中心,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近4万平方公里、近300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襄阳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以汉江流域10.9%的土地面积和13.7%的人口,创造了全流域20%以上的经济总量,交出了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襄阳答卷”。
如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 明星工业城市的“烦恼”
40年来,襄阳先后实施“市带县体制”,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通开,构建起“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探索小城镇大战略路径,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推动襄阳持续蝶变、快速成长、脱颖而出。
上世纪80年代初,襄阳与苏州、无锡、佛山一起入围全国十大明星工业城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襄阳发展加速,实力骤增,自2008年起,地区生产总值三年增长一千亿,九年实现翻两番。2017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4.9亿元,工业总产值逼近8000亿元,居汉江流域鄂豫陕3省14个城市(不含武汉)之首。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跨越赶超中,襄阳也有“成长的烦恼”:供地率长期居全省后列,亿元GDP地耗1380亩,比同类城市高出许多;污水直排江河现象堵而未绝,少数污染大户整改迟缓,PM10、PM2.5指标长期居高不下,空气优良天数长期在全省垫底……凡此种种的浪费现象、粗放行为、粗糙结果,不仅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不堪重负,而且是横亘在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路上的陡坡大坎。改变这些状况,可以说是襄阳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着手做好的“头道工序”、基础性工程。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迸发“内生力” “襄阳模式”亮点频频
襄阳围绕资源利用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中所涉及的单位GDP地耗、单位GDP用电量、生产工艺水平等20多个具体指标,定出升降计划,改变粗放发展、粗心工作状态,积蓄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襄阳把这种抓基础、抓具体的实践方法概括为“减量化增长”。
“减量化增长”就是推进经济增长率与能耗、物耗增长率反向运动,单位产出能耗、物耗与废弃物排放“双减少”,GDP中的绿色颜值与科技含量“双提升”,通过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措施,将新发展理念落小、落实、落地,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增速在合理区间,成效集成显著。
襄阳着力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着力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切实把垃圾变资源,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把“头痛”区域变成价值富矿。
该市打造谷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老河口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催生出20多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形成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再生塑料、再生橡胶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多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废铅、废铝、废钢铁、废塑料橡胶资源利用率均达90%以上。
同时,襄阳大力支持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将城市建筑垃圾、市民生活垃圾变成发展资源,形成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国新天汇公司对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城市餐厨垃圾进行厌氧消化、协同处理,每天可处理300吨生活污泥和160吨餐厨垃圾,每年产生物质燃气370万立方米、炭土2.6万吨、有机肥料1.12万吨。这一工程措施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在全球范围推广。
此外,襄阳市推进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把农业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目前,全市年利用秸秆和林业废弃物20万吨左右,20多家企业将畜禽粪便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发酵处理,产出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收集废液灌溉农田,生成沼渣制作有机肥。全市230多个市场主体,规模化经营土地4.6万多亩,推广应用以本地畜禽排泄物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1.62万吨,可减少化肥用量325.6吨、农药使用量20.1吨。
创新减量化增长的制度供给 “襄阳速度” 激发活力
“我在襄阳工作已经5年,这里的基础设施变化惊人,交通、物流的便捷性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也在提高,让投资者很有信心。” 东风井关襄阳工厂总经理堀尾类治还记得,工厂从洽谈到签约只用了20天,2017便实现出口额1346万美元,是襄阳市出口过千万美元机电生产企业中增速最快的一家,今年有望创新高。
东风井关的故事是襄阳创新减量化增长的制度供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破解减量中的系列具体问题的一个缩影。该市相继实施81项“只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互联网+放管服”一张网,540项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在线申报、实时预审、扫码办结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准入准营便利化。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襄阳速度”获诸多中央主流媒体点赞。保税物流中心实行“出口退税电子退免更”襄阳“无申请退税”做法被国家相关部门向全国推广。
同时,襄阳着力搭建助推减量化增长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10家国家级、20家省级检测认证中心,入驻130多家检测装备企业,对工业品、消费品、进出口商品、生命科学等四大领域产品检测认证,服务企业减量化增长。目前全市建成11个国家级、136个省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7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4个国家级、13个省级科技孵化器,5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40个,授权发明专利901件。先后培育2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近两年来,共有592家企业登记备案高新技术产品933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08家。
该市还设立汉江产业基金,以1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20多亿元,开展人才对接、科技帮扶、创业辅导、企业家培训等活动,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75个,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持续技能改造促进降本增效 “襄阳制造”加速“智变”
襄阳市委、市政府大胆用单位GDP资源消耗等刚性指标约束,引导企业向新经济转向、招商引资向高质量靠拢、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高层级攀升。
为此,襄阳将技改作为“双减少”“双提升”的基本路径,出台鼓励企业技改金10条等政策,实施千企千亿技改工程,编制实施新一轮技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从汉江产业基金中拿出5亿元技改奖励专项,促进企业技改。
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持续技改带来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在襄阳,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聚焦于这一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两年内,全市16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技改。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数字化生产线100多条,数字化生产车间示范企业35家,循环经济试点12个,培育行业细分冠军47个,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0个。
经过技改,“襄阳制造”享誉全国。金鹰重工成为铁路工程机械行业全球领导品牌,国内每15公里铁路就有一台“金鹰”产品,智能轨道检测设备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宇公司不断突破固有列装领域,实现从单一服务航空到跨界服务“空、海、陆、宇”,先后承担200多项国家研发项目,较好服务保障了国防重点型号研制。航天42所为国之重器“神舟”“天舟”提供全套结构密封系统。
今年10月,国务院公布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鄂豫陕三省汉江流域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作为汉江流域同类城市中经济实力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襄阳将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引领穿越千年风霜的汉江,谱写出新的华章。